万达(专题阅读)斥资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连锁影院公司AMC的新闻还喧嚣未息,6月5日俄罗斯新闻社又曝出消息—万达拟投资30亿美元发展俄罗斯北高加索旅游业。一个月之内连续海外拓展的大手笔,让人对万达的种种猜测、质疑纷纷而起。万达此番动作究竟寓意何在?这会是万达未来前途无量的基石,还是终究会成为压断其资金链的稻草之一?
忧大于喜
2012年5月21日晚上7点,北京国贸万达影院售票处相比白天的清净,此时热闹非凡,《复仇者联盟》、《黑衣人》都是当日热映影片。只是此时前来观看电影的人或许还并不知道,历时两年艰苦谈判后,就在当日上午,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已经签署并购协议。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为26亿美元,其中包括购买公司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同时万达承诺,并购后投入运营资金不低于5亿美元,万达总共为此次交易支付31亿美元。至此,这位连续三年蝉联国内票房冠军的领先者,升级为全球最大的院线商。
然而国人已经经历过太多次“蛇吞象”的并购案例,此次事件一经曝出,社会上担忧的声音已经远远高于欣喜。根据凤凰财经网发起的一次由3261人参与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2.56%的人认为万达收购AMC前景堪忧,盈利能力有待验证;18.52%的人认为不好判断,要视结果而定;仅有28.92%的人认为前途光明,万达院线步入新台阶。
作为美国排名第二的院线,公众对万达的担忧绝非仅限于海外并购管理、文化融合难度(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专题阅读)表示,并购后AMC的管理层及整个经营团队将无人事变化,但双方会互派1到2人的高层到对方董事会任职),而是AMC本身已经深陷“亏损泥潭”。
英国欧典院线大伦敦地区经理杰夫·沃德表示,AMC正面临不小的亏损。2011年第四季度亏损达7300万美元,2011年全年亏损8270万美元。再加上目前整个美国电影院线市场的下滑趋势,在中国躺着都赚钱的院线生意,在美国可谓是头疼不已(根据“好莱坞在线”数据,美国2011年观影人次减至13亿,为16年以来最低)。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新领军》:“美国电影市场基本上已经达到稳定状态,每年票房收入在95亿美元到98亿美元之间,从增长性看很难有明显的大幅增长,甚至还会出现下滑。”尽管王健林一再强调AMC的亏损并非是管理出现问题,而是负债过高。但没有人事、管理模式变动的并购,无法扭转的大环境,在惯性使然下AMC短期内也终难扭亏为盈。
另外,严格上说企业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如当年联想收购IBM就是想借品牌效应进军全球市场,可对于地域性相对较强的院线来说,万达此番海外收购能为其产生何等效益并不明显。
在万达收购AMC新闻发布会当天,细心的人会发现当日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八大银行均有代表出席。与银团出席壮大的场面相对的另一面是业内人士对万达的财务风险担忧。
利用杠杆原则并购企业在商业案例上并不少见,但这种利用100%外来资金的做法却实属罕见。更何况万达收购的是业绩正处于下滑期、经营状况出现巨额亏损的企业。这种情况下能否实现商界上常见的四两拨千斤,取得异常回报仍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更不禁让人为其捏了一把冷汗。而随后6月初将触角又延伸到海外旅游业的做法,更让其资金链成为公众关注的最大焦点。
但与担忧相对应的也有业内人士对王健林本人的了解所产生的信任。盛世影业总经理高军在接受《新领军》采访时就表示,银行的确不会凭空支持万达,但万达高层多年来一直很具备战略性,且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智囊团。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也声称,通过其对王健林多年以来的观察,王健林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如此说来万达在进行收购之前势必会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衡量。
猜测一:加大文化筹码
艺恩咨询分析师兰曦在接受《新领军》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对于万达进军世界级企业的战略规划来说,26亿美元的交易额不能简单以值不值来判断,反而万达集团在并购后对AMC的管理战略以及其财务变化更值得关注。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万达集团此次是在进行一次战略性的投资,也是在为上市做准备。并购成功,必将为万达院线国内IPO加码。并购后万达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并且为上市造足了声势。同时,万达的此次海外并购如果日后证明能够成功,那么无疑对国内其他院线向海外扩张提供了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
在兰曦看来,此番运作正符合万达集团战略规划: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据透露,此次并购之后,集团将来还会在欧美等地大型院线进行并购,目标是在2020年,占据全球电影市场20%的市场份额。”
此外,2011年万达就已经成立影视传媒公司,尽管还未有任何产出,但并不能排除万达想借助此次并购,在内容制作领域进一步深度介入,借助国际背景的AMC院线资源,为自己的文化产业布局做铺垫。兰曦认为,由于国内院线的同质化竞争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状况,因此谁能够掌握制作和放映环节,谁就能够形成资源优势。“万达拥有全资产链接的影院资源,可以为其自己制发的影片提供充足的价值释放空间,再者从好莱坞大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来看,拥有影视全产业链也是通往世界级公司的必由之路,而现在看来万达已经具备了全产业链的雏形。”
创立于1988年的大连万达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以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五大产业的集群公司。前段时间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万达今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并将在5年内使文化产业年收入翻一番,超过400亿元,进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前50强。在纯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高利润时代逐渐逝去的时期,在“文化没有天花板”的理念下,在万达接连两次的海外大手笔,都不得不让人认为未来万达文化产业比重不断加大的同时,一种文化、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新的商业模式即将得到创新。
猜测二:涉足海外地产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次对AMC的收购是在万达做出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且AMC从2012年初到4月已经开始出现盈利。可即便AMC能够在2012年实现扭亏为盈,付出200亿元的并购资金,单从投资价值上看能否称为成功?对此陈少峰持否定意见:“风险比较大,这个项目盈利性小,从并购上讲我认为风险要大于收益。”
对此,高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万达在收购AMC之前既然已经知道其2011年亏损已高达8000多万美金,自然对收购应当付出什么、收购后要承担什么都会考虑得很清楚。而以地产起家的万达,也并不能排除这次是想借助收购AMC而对海外房地产市场有所意图。
万达地产和万达院线能否登陆A股,海外收购对其的推力毕竟有限。再加之从万达对收购AMC的主体上看,此次收购主体并非是万达院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收购的根本目的不是在文化上的海外拓展,更像是为其海外商业地产布局。
但鉴于欧美近期的经济形势恐怕短期之内是无法恢复,而海外房地产事业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是没有多大的增值空间。万达是否图谋海外地产倒有几分雾里看花。
猜测三:迎合政策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可见文化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是必然趋势。然而文化上的差异、技术上的距离都让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并非易事。
根据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2011年我国电影故事片总产量为588部,电视剧共1.5万集,动画片更是突破了4000小时。但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却相形见绌,质量、内容已经是制约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中国目前严格上说是文化大国而非强国。如美国电影出口顺畅,但中国却十分困难。”高军在接受《新领军》采访时表示在内容实力还无法跟上国际市场的时候,这个时候渠道先走出去倒有另外一番意义。
而根据业内人士介绍,万达高层在和政府高层谈话时,中央已经有这方面的指示,即走出去不要仅限于内容,渠道走出去也是一种成功。如此说来,万达此番收购正好能够迎合政府的心思,也为渠道走出去寻得了一个好契机。陈少峰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尽管从单纯的作为投资并购的层面讲,其本人并不看好这次并购行为。但如果说通过这次并购可以申请到政府资助、银行贷款等政策上的支持的话,那么这个并购行为值与不值则应另当别论。“它完成的是另一个角色的转换,中国的院线运营商可以运营、把控世界上一些大的电影市场的知名院线。”高军表示。
渠道走出去,再加之万达自身的影视公司成立,未来是否会有利于内容走出去呢?对此观点业内人士并不认同。“作为院线渠道虽然走出去了,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要求万达要多上映国内电影。因为作为院线它面对的毕竟是美国观众,要盈利,它不应担负让国产电影走出去的责任。”高军告诉《新领军》。
对于渠道走出去的说法业内也有另外一种态度,即渠道走出去对国内文化产业影响甚微,因为文化毕竟是内容为王。因此,在海外并购院线,其产生的价值、意义与并购以内容为主的影视公司是远不能比的。AMC只是作为一种发行渠道,一旦连续亏损,届时是否还要持续投入,如果持续投入资金仍不见有成长性,万达是否还会有信心继续投入,都是问题所在。
我国影视公司涉足海外市场,万达并非是第一家,博纳、中博传媒、华谊兄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涉足海外市场。兰曦认为涉足海外市场是国产电影企业在逐渐壮大后必然要面对的战略选择。
不可否认,利用海外的强大资本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利用海外先进经验打开海外的发行渠道,的确有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纵观好莱坞六大公司,无一家是单纯的电影公司,都是背景雄厚的传媒集团。中国电影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单单依靠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够的,最终必然会发展成为资本的角逐,而博纳、万达之类的只是走在了国内影视行业的前列。因此对于万达的海外大手笔,无论最终是赢还是输,都会是中国商界案例上不可多得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