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股票 公司 宏观 快讯 基金频道 银行理财

顾一娴:城市发展岂能如此“大拆大建”

2014-09-17 13:13:00

  投资7000多万元,号称“国内最高人物铜像”被拆……日前,“广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铜像被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也引发了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与会嘉宾关注和热议。(人民网9月17日讯)

  “中国是5000年文明古国,却少有超过50年的城市建筑。”这句话常用来形容我国城市建筑在“青壮年”甚至“幼年”就“夭折”的短命现象。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不仅让5000年历史文化踪迹难觅,而且大量建筑在城市发展的“大拆大建”中“早夭”。

  “短命建筑”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大拆大建”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通病”。这些建筑不少曾是一座城市的地标和象征,比方沈阳五里河运动场、北京凯莱酒店等。大拆大建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延续,广为诟病。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英国为132年、美国为74年。

  我国学者对“短命建筑”的起因进行了归纳梳理,包括质量问题、追求政绩、规划不当等。现如今,我国建筑技术日臻成熟、现代化,未来因质量低劣而“夭折”的建筑只会越来越少。不可否认,中国式“大拆大建”的背后,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企图依靠城建拉升GDP创造政绩的因素不可忽视,此外,城市建筑规划不当,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更是必须引起重视。

  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本该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应有属性,然而,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很强,建筑规划更多是由主管部门领导直接决定,莫怪有人讽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是建是拆,全凭领导一句话。”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只求在任期内能完成几个像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以及由此带来的GDP的蹿升,而不讲综合效益。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建筑在规划建设时,缺乏专业的论证,全凭少数决策者拍脑袋;而待下届领导上任时,看着不顺眼就一声令下拆除。如此说建就建、想拆就拆,使城市建设陷入反复拆建的恶性循环之中。

  城市建筑不仅是政府工程,更是群众的民生工程。“国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短命建筑”的涌现,遏制“大拆大建”的随意性,当务之急是科学协调城市规划与社会进步需求关系,克服地方政府忽视未来长远发展的弊病。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规划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通过探索设立意见箱和电子信箱,组织评审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聘请城市规划监督员等方式,让大众和专家全程参与决策,从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有效性和、延续性。(文/顾一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