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股票 公司 宏观 快讯 基金频道 银行理财

版权收入不断缩水,音乐创作者在其中处在什么位置?

2016-08-03 10:10:08 音乐财经

  如今,对于许多创作艺人和词曲作家来说,仅靠音乐混饭吃并不容易。受到盗版音乐、市场趋势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转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音乐人从唱片公司、版权代理方和版权组织手中拿到的版税收入也在不断缩水。

  如今,对于许多创作艺人和词曲作家来说,仅靠音乐混饭吃并不容易。受到盗版音乐、市场趋势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转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音乐人从唱片公司、版权代理方和版权组织手中拿到的版税收入也在不断缩水。目前,全球的音乐产业正处于转型之中,但这批创作艺人和词曲作家却认为,他们的权益在市场转型过程之中并没有得到合理公平的保护和补偿。究竟创作音乐人在版税链条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们的版权酬劳为何得不到保障,这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地方。

  背景

  事实上,大部分创作艺人和词曲作者从数字流媒体平台上所获得的版税实在是少得可怜,对此,已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站出来表达了他们的不满。甚至一些手中拥有自己录音作品版权的音乐人,早已将他们的作品从Spotify、YouTube和Apple Music这样的流媒体平台上撤走。也有一部分音乐人在一开始与流媒体平台方签订合约时,早已打好算盘,确保自己能够从平台方手中拿到可观的版税收入。但对于其他大部分音乐人,特别是那些非录音艺人的词曲作者来说,他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在音乐生涯前期与唱片公司签下的传统“卖身契”、版权法的规定(美国版权法第115条关于音乐作品的强制授权的规定)以及限制ASCAP和BMI等表演权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法均使他们在面对流媒体服务商时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站点,YouTube与Pandora等互联网电台音频服务不同的是,其平台上的许多音乐资源版权很大程度来自于私下交易。因此,音乐人们从YouTube平台上得到的版税收入不仅不稳定,而且少得可怜,这在业内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由于美国版权法第512条法规所建立的避风港规则被过度滥用,YouTube甚至已经成为了网络音乐版权侵权的最大重灾区。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形形色色的流媒体平台和服务商充斥着整个市场,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的版权法规和版税率规定原则,音乐版权市场环境十分混乱,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版权授权方和创作音乐的音乐人。

  消费需求的转变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音乐消费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实体CD销售,到后来的数字下载商店,再到如今的数字流媒体平台。在2007年,数字流媒体仅占全美唱片音乐总收入的3%,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翻了十倍以上,流媒体则已经成为了拉动音乐产业的一大增长点。然而,随着音乐消费方式的转变,版权代理商和词曲作者们拿到的机械灌录版税却越来越少(在过去的实体唱片时代,专辑中其他曲目所产生的机械灌录版税收入和专辑中最火的单曲是一样多的)。纳什维尔音乐创作人协会(NSAI)在其报告中指出,音乐人拿到的机械灌录版税与过去相比大幅下跌了60%-70%,甚至更多。这对于许多幕后的词曲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他们没办法像表演艺人一样通过巡回演出或者周边销售的方式来弥补版税收入的漏洞。同时,纳什维尔音乐创作人协会的报告也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职词曲作者的人数锐减了80%!看来在这个时代,做一名专注的音乐创作人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纽约客》杂志的一名知名撰稿人甚至表示:“如果音乐产业的未来是流媒体的话,所有的词曲创作人都将被打回一穷二白的苦逼生活。”

  关于音乐权益的思考

  在数字流媒体服务领域,音乐版权所有者有权拥有以下三种主要音乐权利:

  1.复制作品的权利

  2.分销作品的权利(加上复制权,便是机械重制权)

  3.公开演出的权利

  以YouTube和Vevo为代表的视频流媒体平台通常会将可视化内容增加到版权作品上,这种数字流媒体形式的存在为音乐版权所有者增添了第四种权利:创作衍生作品的权利。而我们通常提到的“同步权”,实际上便是版权所有者的复制权和衍生作品创作权的一个结合。

  音乐产业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许多过去制定的版权法律法规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市场,由此也带来了混乱的法律法规修正拼凑以及唱片市场的异常。举两个例子:

  在美国版权法律中,联邦版权法律保护的范围仅局限在1972年2月15日之后的录音作品。美国国会于1971年通过这一决定,导致1972年之前的录音作品的权益无法得到联邦政府的保护,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法律问题和争议。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美国版权法的规定中,地面广播电台并不需要支付任何录音作品的公开表演权版税。这一规定于1972年通过,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艺人和唱片公司都依靠广播电台进行专辑的宣传,这能给唱片公司和艺人带来了非常多的利润。而在今天的无线电台和流媒体市场中,传统广播电台给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带来的宣传价值十分有限,因此这一陈旧的法规也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流媒体收入和分销

  全球最大的数字流媒体服务商Spotify当初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可没少费一番折腾。其创始人Daniel Ek曾对外说过:“如果一开始有人告诉我打入美国市场这件事要折磨我整整三年的话,我肯定不会干的。”

  美国关于流媒体市场的新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Spotify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和难度。该项立法将市场中的各大流媒体服务商进行了明确的分类:

  1.随机播放音乐的数字流媒体服务:虽然这类服务的用户通常能够通过在使用前设置自己的喜好风格和艺人来影响所播放歌曲的风格,但用户基本上没有办法自由点播自己想听的歌曲。这一类服务一般被称作互联网电台或非交互式流媒体服务。代表:Pandora和SiriusXM

  2.允许用户按需点播的数字流媒体服务:用户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听的单曲或专辑。这一类服务一般被称作按需点播流媒体服务或交互式流媒体服务。代表:Spotify和TIDAL

  3.包含视频的数字流媒体服务。代表:YouTube和Vevo

  上图显示了表演权管理组织(PRO)、唱片公司和版权代理商从不同类型的流媒体服务商所拿的版税收入对比,以及版税的分成情况。

  作为一家独立的非盈利演出版权组织,SoundExchange代表各大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向非交互式数字服务提供商方面收取合法的录音作品公演版税。当一首人气歌曲在数字电台上播出时,SoundExchange和ASCAP或BMI等表演权协会将收到相应的公演版税。然而事实上,在相同播放次数的情况下,SoundExchange拿到的版税收入要比ASCAP和BMI高得多,据说其比例达到了12:1,甚至有的高达14:1!

  值得注意的是,像YouTube和Vevo这样提供视听服务的流媒体平台并不在SoundExchange的版税收集范围内。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YouTube大部分音乐资源的版权均来自于与版权方的直接私下交易。然而,在美国版权法第512条法规所建立的避风港规则的“保护”下,YouTube上的侵权内容也是屡见不鲜,甚至版权方自己还要承担起YouTube平台上版权侵权行为的监督责任。一旦发现内容侵权,版权方一般通过寄出“删除通知”的方式告知并要求YouTube等平台方下架违规内容。避风港规则在美国一直饱受争议,版权方认为平台方在使用任何作品之前应当获得许可和授权,否则任何内容删除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谷歌和YouTube则非常支持避风港规则,认为版权方有义务监督平台上的侵权内容。避风港规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用户在线内容分享服务的发展,这也是谷歌和YouTube所喜闻乐见的。同时谷歌也表示,一旦避风港规则受到限制,所有的UGC(用户原创内容)分享服务平台都将遭受巨大的间接损失。

  包括YouTube在内的不少流媒体服务商依然主打免费服务,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市场用户转向付费服务,Spotify也有自己的免费服务。由于广告支持的免费流媒体服务盈利能力不如付费服务,因此,同一首歌曲在免费平台上播放后所产生的版税收入比起付费服务要少得多。有趣的是,随着流媒体大潮的日益高涨,唱片公司从免费流媒体服务商手中拿到的版税收入已经超过了黑胶唱片销售所带来的收入。

  由于Spotify自家带有允许用户按需播放的免费服务,因此不少唱片公司在将歌曲版权授权给Spotify时总会有犹豫。他们认为这一免费服务将进一步蚕食数字下载市场和实体唱片市场。Spotify也觉得委屈,其大部分收入都用于版税的支付,因此导致了市场营销成本的严重不足。而免费服务的存在正好起到了很好的市场推广效果,引导更多的免费用户购买使用付费服务。根据Spotify提供的数据,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免费用户最后转换成为了付费订阅用户,这说明了免费服务对于Spotify非常重要。

  音乐作品在流媒体平台上的每一次播放能够给版权人和音乐人带来多少的收入呢?据了解,每一次流媒播放所创造的版税收入平均在0.06美元到0.08美元之间,如果按照一首歌1.29美元的下载价格来算的话,那么同一首歌只需被下载一次,即可带来1.29美元的收入,但如果按照流媒体收入进行计算的话,那么至少得在线播放160次才能达到同样的收入数字。为了算出每一流媒播放的版税率,Spotify将一首歌在一个月内的播放次数除以整个月的播放总量,得出一个代表其所占比例的数字。Spotify从总收入中提成30%,并将剩下70%的收入乘上前面得出的那个比例数字,最终便得出了该歌曲的版税数字。不过,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免费和付费平台上的版税率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Spotify甚至在官网上宣称其付费服务“使美国消费者每年的音乐开支增长了两倍以上”,并引用了NPD集团的调查数据:在1.9亿美国网民中,仅有45%的人愿意在音乐上花钱,平均每人每年在音乐消费上支出55美元。而Spotify的付费用户每年人均音乐支出至少为120美元(年订阅费为120美元),随着Spotify用户的快速增长,美国用户在音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这对于整个音乐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

  由于唱片公司通常会要求获授权方签署保密协议,所以Spotify与唱片公司私密协议中的具体条款过去并不被外人所知。直到2014年年末索尼公司被黑,一份Spotify与索尼音乐签署的私密合同才被黑客曝光出来。根据被泄露的合同内容,Spotify订阅服务和广告总收入中有大约60%至70%被唱片公司拿走,而在唱片公司拿走的这一大部分收入中,版权代理商仅拿到其中的14%-16%(仅占Spotify总收入的10%左右)。

  唱片公司和版权代理商之所以这样分配收入,与美国版权委员会(CRB)早年针对实体唱片和下载音乐所规定的机械复制版税率离不开关系。根据该规定,唱片公司每复制生产一首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音乐作品,便需要支付给该歌曲的词曲作者9.1美分。很显然,在如今的流媒体时代,这样的版税率早已过时,但由于法律的强制性,所以许多词曲作者无法争取到更高的版税,不得不接受9.1美元的这一极低的版税率。

  交互式数字流媒体服务的出现曾一度被认为将弥补版权代理商由于实体销售和数字下载的低机械复制权版税所遭受的损失。然而,对于音乐巨头公司而言,唱片厂牌的利益一直是优先考虑的。也就是说,版税收入的大头始终是流入唱片公司的口袋。如今唱片公司从数字流媒体服务商手中拿到的收入比例与过去实体唱片时代相比更大,而艺人和版权代理方拿的都不多,这一不公平的事实也遭到了业内众多人士的吐槽和反对。

  关于保密协议的争议

  唱片公司拥有Spotify股权已经成为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悉,多家唱片公司所持有的Spotify股份一共占其总股份的15%左右。不过,三大唱片公司入股Spotify的消息却引发了其他流媒体服务商和独立艺人对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忧虑和疑惑。截止至2015年7月Apple Music上线之前,Spotify在美国市场上的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86%。实际上Spotify这样的做法非常聪明,这家全球流媒体巨头深知其对手(苹果、谷歌、亚马逊)都是涉足各大产业和领域的科技巨头,他们拥有足够雄厚的财力来打败Spotify。一旦这些公司想要通过低价策略来击垮Spotify的话,那么Spotify这么多年打下的用户量和市场份额都将不保。然而,唱片公司所拥有的Spotify股份,却成为了支撑Spotify的一个重要支柱。想想也知道,如果你是一家拥有Spotify股份的唱片公司的老板,那么你是更愿意通过降低版税的方式来支持Spotify(保证其在市场价格战中的相对优势),还是说去支持其竞争对手呢?

  如果我们去思考数字服务提供商给唱片公司所带来的各种收入的话,会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例如,唱片公司是如何将预付款和广告收入分配给旗下艺人和词曲作者的?唱片公司从服务商拿到的股份收益是否会分给艺人和词曲作者,如果会的话该如何分配?拥有旧唱片合约(与现有流媒体服务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支付条款)的艺人能否得到相应的收入?

  从索尼唱片和Spotify被泄出来的私密合同中我们可以发现,Spotify每年提前支付给索尼唱片数额不等的版税,最多的有1750万美元,最少的也有900万美元。这些预付款实行分期付款,每3个月付一次。对于Spotify等流媒体服务商来说,这些预付款可抵所欠的总版税费,但同时也受到“最低保证收入条款”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唱片公司拿到的这笔预付款或双方商定的最低保证金超过了合同有效期内流媒体公司所赚取的分享收入的话,那么唱片公司并不需要弥补中间差。

  在索尼黑客事件之后,唱片公司与艺人之间的版税分成条款备受外界质疑。华纳音乐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并公开其与旗下艺人关于预付版税的分成原则,并表示该原则自2009年以来一直适用至今。华纳音乐与去年公开的艺人版税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索尼唱片和环球唱片也紧随其后公开了自家的版税分成数据,但却没有对分成原则的实行时间进行一个解释,更是无法证明是否所有的预付版税均合理分配给艺人。

  从索尼与Spotify的协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Spotify被要求每年以250万美元到350万美元的折扣额度向索尼唱片提供“广告库存”。索尼可以利用这些广告库存在Spotify上宣传自己旗下的艺人,也可以转卖给第三方公司。至于索尼是否将这些“广告库存”的利润分给艺人和词曲作者,我们尚未清楚。

  相比较之下,Spotify与独立厂牌和Tunecore等数字分销商之间的版权协议更加透明,款项的支付也更加及时公开,不仅有每月报告,更有每个艺人详细的流媒体数据。

  针对表演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同意法令

  面对表演权管理组织ASCAP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授权滥用行为,美国司法部于1941年提起了针对ASCAP的反垄断诉讼并与两大表演权管理组织ASCAP和BMI达成了同意法令。该法令为两家管理组织的运营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其中包括:

  l即使在定价条款不被获授权方所同意的情况下,表演权集体管理组织也不得拒绝任何用户的版权授权申请。

  l应当保持授权条款的一致性,不得歧视和排斥条件相似的获授权方。

  l如果获一揽子许可的用户有要求的话,表演权管理组织应当提供其他的授权方案。

  l表演权管理组织不得要求成员授予排他性的表演权。

  同意法令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将表演权管理组织原本拥有的权力转移到词曲作者和获授权方的手中。随着市场对于数字音乐和在线服务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大,同意法令的存在使得Pandora和iHeart Radio等数字服务商在版税率协商的时候拥有巨大的优势:由于获授权方只要申请(在版税率尚未敲定的情况下)即可使用或播放ASCAP和BMI的曲目和作品,因此Pandora和IHeart Radio等数字服务商在版税率商定的冗长过程中只需要缴纳部分临时费用,甚至可以等到版税率确定之后再支付版税。也就是说,在版税率协商的过程中创作人和版权所有人的作品已经被合法使用了,但并没有得到半分补偿。

  美国音乐出版协会(NMPA)认为音乐作品表演权版税极低的原因在于同意法令所规定的冗长的版税率确定过程,这极大地缩减了版税的市场价值。

  根据美国版权法的规定,广播电视台或电台在使用艺人的录音作品时,并不需要获得相应的公开表演权授权。而公演权版税的豁免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录音作品版权所有人从国外电台或广播电视所得的版税收入。由此带来的这一收入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到唱片公司和艺人从Pandora和SiriusXM等数字电台服务商手中拿到的版税收入。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司法部所颁布的同意法令只适用于ASCAP和BMI两家组织,至于SESAC和刚成立于2013年的GMR等其他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表演权管理组织,其作品并不受同意法令规定的限制。这给这些新成立又不受反垄断法规限制的表演权管理组织创造了有力的竞争优势。随着流媒体和数字音乐服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版权代理商希望将音乐作品的数字版权从ASCAP和BMI撤出。一旦撤出,这些版权代理商将能够跳出同意法令的条条框框,与数字服务商直接进行版权授权协商,以获取更高的版税收入。

  虽然已有一些版权代理商与Pandora等数字服务商成功达成了私密协议,词曲作者的数字版税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但美国司法部表示“版权代理商从ASCAP和BMI撤走部分版权的做法是不被允许的”,并要求这些代理商收回这一行为。

  结论

  在数字流媒体时代,为什么音乐人和艺人的版税收入越来越少?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三类:法律法规的约束、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导向。不同的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举个例子:美国版权法第512条法规所建立的避风港规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用户在线内容分享服务的发展,但在市场的作用下却被“滥用”,成为了盗版侵权内容的“保护伞”。

  尽管网络盗版的盛行和市场消费习惯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音乐版权支付体系,但这口锅还是得由市场和政府来背。由于市场无法合理满足音乐服务商的多种版权授权需求,再加上政府不够公平、灵活和全面的版权规定,从而造成了今天整个音乐产业版税支付的混乱和不公平局面。

  在遭受传统唱片公司和版权机构的版税剥削之后,许多愤怒的艺人和词曲作者纷纷选择离开老东家,加入新的音乐公司。这些音乐公司能够给艺人和词曲作者们提供更加灵活透明的唱片制作、版权管理以及版税收集等服务,让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作为音乐版权市场的新起之秀,BMG Rights和Kobalt等版权代理公司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加简单公平的版权服务和合作机会,他们代表了整个音乐产业目前发展最火热的领域。

  词曲和录音制品之间巨大的公演权版税差距逼迫越来越多的版权代理商将音乐作品从ASCAP和BMI等传统表演权管理组织中撤走。除了公演权之外,机械复制权同样也存在版税收入不公平的现象。

  索尼唱片与Spotify被黑客曝出的授权协议揭露了唱片公司与流媒体服务商之间复杂的版税支付关系。其中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唱片公司卷走了大部分的版税,然而艺人和音乐人最终拿到手的收入却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此外,大部分老牌和主流音乐公司对于音乐产业近几年来的商业变革风潮所表现出的保守和抗拒态度更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音乐版权市场上存在的不透明不公平现象证实了音乐产业中存在多方利益斗争的事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产业中处于顶端的公司始终不顾一切地将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在流媒体服务是否能为艺人创造价值的问题上,Spotify等服务商始终力挺付费流媒体这一商业模式,并认为“能够给艺人带来一点收入总比免费音乐好。”处于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艺人对于流媒体服务的态度也颇为微妙。对于那些满世界跑巡演有着当红代表作的一线艺人来说,流媒体是一个增加其作品曝光度的绝佳平台,至于版税支付不透明所带来的收入损失问题,他们表示并不差那点钱。但是,对于一些新人来说,仅靠流媒体的流量来赚取版税,根本养不活自己。

  不少乐坛新人并不满足于这点版税,他们更愿意继续“折腾”,更愿意尝试多种玩法让自己的音乐更加值钱。毕竟如果只靠流媒体服务卖音乐的话,会让你的作品看起来更加“贬值”。2015年上半年,全美黑胶唱片销售收入达2.26亿美元,远超数字流媒体服务的1.627亿美元收入。而这一事实对比,似乎更好地证实了数字音乐变现能力差的这一说法。况且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和Spotify均表示,即使付费用户增加,市场中数字流媒体订阅服务的版税率也并不会提高。

  本文素材来自:musicbusinessjournal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