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孔子2565年诞辰前夕,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沃土,也是今天我们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主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知,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从不同层面阐发了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用,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俗语说,“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妄称王,人无脊梁何为其人”,而精神脊梁则是支柱力量之显现,支撑作用之发挥。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就是因为民族精神“脊梁”之所在。我们应当清楚,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民族精神“脊梁”,而民族精神“脊梁”又创造了东方文明。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有着深刻的丰富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但又涵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内容广泛、意义深远。诚然,百家学说的各个学派都有其优秀的文化、各自的特点,是互相学习、采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起为民族繁荣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团结起来,其能量一定是巨大的。
民族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民族脊梁精神,就扑捉到了民族之魂这个道理,包含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容纳了各家学派的精华。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把民族精神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壮大这种脊梁精神这个群体部件,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那么,作为国家这个整体、这个国家的民族就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就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建构方面的改变,还需非常深刻的文化纽带建设。离开了这一文化纽带,中华民族就难以生存延续,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引起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我们必须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总之,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并且世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为国人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文/顾一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