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江叔”的刘建江,是广东志愿者群体中平凡的一员,他一生热心于公益事业,自他51岁(1998年)第一次献血开始,累计鲜血149次。他主动申请了超龄献血特权,积极投身到献血的公益事业中,高年龄、高频次的献血让刘建江成为了“网红”。他抱着“活到老、献到老”的心态一直献血到63岁身患癌症,但他不仅不惧死亡反而还与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这一举动无疑让他活得更有意义,这一行为无疑让他的生命更有价值。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主动学习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凋谢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它的生命仍在继续;人即便是面对死亡也不要觉得害怕,因为只要生命得以延续,生命的价值就会继续存在。爱因斯坦曾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奉献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们取得什么。”无私奉献的人都会明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深刻道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活中处处存在无私奉献的人,像上面提到的热心献血事业和无私奉献遗体的刘建江;像城市道德偶像“兰小草”,一生眷恋慈善事业和公益项目“星雨心愿”,坚持15年匿名捐款30万元,弥留之际,他还附耳妻儿一定要多做公益事;像伟大医生白求恩,直到倒下的前一刻都在坚持战斗和无私奉献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生活在新时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像他们那般无私奉献呢?
臧克家在《有的人》里面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有的总是畏首畏尾、斤斤计较,有的总是贪图享乐,而有的人活着却拥有伟大抱负、甘愿牺牲。泰戈尔也曾说过“生命赐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像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这一系列的人物都印证了无私奉献的可贵,他们的精神难道不应该被得到发扬和学习吗?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说。生命虽短暂,但我们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却是无穷的。如果一个人把生命看得太过贵重,那么他将永远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真正的意义,这样的人将会生活在行尸走肉中,这样的人生将会永远暗淡无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所追求,只有心系家人、心系人民、心系社会、心系国家,我们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砥砺奋进,从而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