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书中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其中,排名第七的为“巧宦”。这类官员实实在在的政事不办,只知粉饰太平,伪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地方上军民的事情毫无作为,唯念念不忘自己的私利;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机关里的“巧官”之“巧”,在于他们做事“乖巧”,“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但这样的“巧官”却往往在某些方面把持着通往该单位的“第一道关口”,是外单位联系业务的“直接责任人”,是人民群众“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业务到了“巧官”手中,“卡壳”是常事,敷衍属正常。这些实实在在的“中梗阻”,无疑是在切断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危害巨大,必须得严治。
要抓住“关键少数”,净化政治生态。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领导干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把标杆立起来、把“范儿”亮出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形成上行下效的正向效应,才能净化政治生态,让巧官无所遁形。
严把考评关,铲除生存土壤。大家都知道,“巧官”们的为官哲学是“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那么我们就应该让这个“外人”来对他们进行评价,看看那些官员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实则“巧官”。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综合考评机制,强化对“绩”的考核,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铲除“巧官”的生存土壤。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机关上“巧官”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不作为,二是不敢为。对于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大惩治力度,按制度降职、退位。对不敢为的干部要加以引导,建立起容错纠错机制,让担当者无忧、干事者有位,激励他们在改革浪潮中击楫勇进,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