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股票 公司 宏观 快讯 基金频道 银行理财

郑州拆建之困:拥堵的道路与喋喋不休的埋怨

2015-09-28 08:49:06

  郑州“全市2000多个建筑工地,我们就生活在工地间。”图为农业路高架桥工地。

  “强拆”在郑州从未停止。图为十里铺张家小楼被拆成废墟。

  中新网郑州9月28日电 (记者吴扬 董飞)河南省会郑州的城中村改造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走过10多年,这场“城改运动”伴随着房地产的升温,愈演愈烈且高温不退。无序的城市扩张、拥堵的道路、难以挥去的霾也引得市民埋怨,喋喋不休。

  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强拆

  “你家的楼被拆了。”6月24日上午,郑州城区下着小雨,张志启接到邻居的电话愣住了,一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回到村里,张志启看到十多个人打着伞、戴着口罩站在自家楼外,不让外人进入,大钩机正在“哐当当”拆楼。张志启的妻子报了警,但无人出警。

  张志启家所在的郑州管城区紫南办事处十里铺村,从2014年5月份开始拆迁。按照当地官方补偿标准,原住村民住宅三楼以下按1:1转移安置,而近十年落户于此的村民,无论原来房子大小每户仅给120平方米的房屋进行补偿。因质疑拆迁补偿标准歧视“外来户”,十里铺村60余户非原住村民曾拒绝拆迁。

  不过,这显然难不倒拆迁队,他们对不予配合的村户逐一断水、断电。如今,十里铺村已是一片废墟。

  十里铺村原有村民6千多人。15年前的十里铺村还有一些耕地,有不少村民开始新建或者翻建自家住宅。当时村里有人放出话来,外来人口只要交2万元,就可以给块地盖房,并在这里落户。

  像其他外来户一样,在郑已做生意多年并且小有成就的张志启立即向十里铺村“改建办”交纳了2万元押金,开始了一家人的建房梦想。“前前后后花了100多万,耗时1年多盖了6层,全家人的心血都在这上面了。”张志启回忆说。

  转眼之间到了2014年,此时十里铺村已经成了典型的都市村庄,附近新建楼盘的房价已高达七八千一平方。其实张家人等“外来户”的要求并不高,能按照当地村民标准,哪怕再低一点也行。他们认为,户口已经落户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十里铺人,他们希望能获得公平待遇。

  “开发商是按照拆迁面积给钱,并不能区分住在这里的人是原住民还是外来户。办事处和村干如此坚决的拒绝给外来户更多的补偿,一定有巨大的利差在其中。”一名外来户分析说。

  因为官方始终不公布开发商究竟给了多少钱,也不公布被拆迁户究竟得了多少钱,官方则任由传闻四散,并不作任何回应。“那不能说,拆迁问题这么复杂,一说就乱套了!”当地一不愿具名的官员私下对记者说。

  最终,张志启家的房子被拆迁指挥部以“违章建筑”的名义强拆了,张家人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补偿。

  事实上,政府对都市村庄违法建筑纵容是导致都市村庄违法建设乱象的根本原因。而这是都市村庄一旦面临拆迁,视房如命的村民加上和断被高房价催涨的欲望,使村民与拆迁者的矛盾骤然升温然。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强拆三令五申,但类似“一家九口睡觉时房子被强拆”,“古宅被强拆、守护老人被蒙面拖出”,“郑州城中村半夜突袭强拆、3人睡梦中被砸伤”等新闻或网帖似乎已露出了郑州强拆的冰山一角。

  北京德恒(郑州)律师事务所房地产律师崔伟龙说,这些强拆都是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合法的是每一次拆迁都有政府背景,似乎被拆的房屋都缺乏合法手续;非法的是,强拆者没有拿出过法律意义上“强拆”合法手续,违背了官方的“决不允许强拆、暴拆”的承诺。在他看来,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补偿金额很多时候完全靠拆迁者和被拆迁者之间力量的较量,腐败也由此而生。

  2014年末,河南省委第一巡视组巡视郑州市后反馈情况特别指出:“城中村(社区)干部中贪腐现象普遍”。今年4月份时,郑州市官方称已通过整改,共受理基层线索举报102起,查处基层干部47人,党政纪处分47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

  拥堵与难以承受的霾

  都市村民在为补偿疲于奔命,而市民对城市交通和空气质量的抱怨声也日趋高涨。

  郑州市政交通建设不可谓不快。以高架桥为例,短短两三年时间,郑州由原来的仅有的一座不足5公里的高架桥,猛增到近百公里。

  不可否认,高架桥、快速路、地铁的建设确实为郑州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人们很快发现,新建不久高架桥又开始拥堵。市民开始质疑高桥架建设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事郑州道路规划设计的李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有的高架建仅桥墩就占去了近两个车道,拆除房屋之多,花费代价之大,可并不能增加相应的通行能力。“解决城市拥堵应站在城外、站在高处看城市,而不是站在路边看道路。”

  在他看来,郑州似乎总是缺乏长远打算,一直都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伴随着郑州农业路高架桥的开工,从2009年5月才开始正式启用的22座站台快速公交站,一夜之间全部拆掉,两千多万元投资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当地媒体梳理了郑州市四年多来的“短命”市政设施发现,因规划调整拆除的“短命”天桥就有7座。

  就在郑州为城市拥堵而焦虑之时,“雾霾”又成为市民埋怨官方城改的日常话题。今年7月28日,因大气质量较差,郑州市长被环保部约谈。“全市2159个建筑工地,我们就生活在工地中间。” 郑州市委副书记胡荃在该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大会上坦承,这造成了大量扬尘污染。

  于是,市民们开始质疑:是谁让郑州成为一个巨大的工地?城建规划部门、市主管领导,都成了大家发泄不满的对象。

  治霾的连锁反应再次拉下了这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遮羞布。为了减少排放,郑州电厂停掉了环保不达标的三台发电机组,但这致使酷暑中的郑州多处大面积停电。除了电,水也成为稀缺品,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多层住宅的顶层供水难以为继,直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才有所缓解。

  如今,郑州市民似乎已习惯了城市大工地的作息,辛劳的人们仍在“霾影重重”中坚守、“蜗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