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意喻着“夏日的热情”,传递着一份活跃、热烈和亲近的感觉。近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学分院的暑期实践队,赶赴武义县西联乡,在那里继续他们已经坚持了三年的彩虹行动。据了解,浙师大行知学院工学分院的大学生日前在西联乡中心小学展开暑期支教活动,此次暑期实践时长近两月。
“工学之橙”延续关爱
武义西联乡是金华市的一个偏远山区,被大山环绕的这个乡村里,年轻人纷纷下山,留下子女交付给家中年迈的老人。漫长暑假,老人们难有心力照看精力旺盛的孙儿,孩子们假期里的教育与安全也成为一大问题。
自2011年始,行知工学分院实践队与西联乡中心小学有一个约定,提供七年的义务支教。今年夏天,工学分院实践队身着印着“工学制造”的橙色T恤,带着希望之“橙”、关爱之“橙”,来到这里,为乡民排忧,成为山村夏天里最亮丽的一抹颜色。
如今西联乡中心小学已被评为省级实践基地,七彩工学实践队用他们的实际活动绘下的一副曼妙长卷,第四年的支教活动,更为这幅长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一种爱叫做陪伴。”带队老师庄经纬这样对队员们说,“我们每一年都来,陪着他们学习、游戏,也是让他们知道有人一直关心着他们。多年之后,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升到初中,每年暑期的相会,都会是他们一段难忘的记忆。”
“孩子们是最单纯的,你对他们好,他们都能感受到,会喜欢你。”队长孟涛向队员说起两年支教的故事,上一年离开的时候,收到很多小朋友画的画,折纸做礼物。
已升上五年级的小胜,还记得去年教他数学的“黑哥哥”郑展宏。参加了两年支教的赵佳筠,为没见到去年被戏称为“龙泉山庄少庄主”的学生而感到失落。
“课堂在线”教书育人
这是实践队员们第一次走出课堂,踏上讲台,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小老师。
“看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瞬间就能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队员陈敏洁直言,“这是我第一次站上讲台讲课,紧张之余,为人师表成了脑海中唯一滚动的字幕。”
收拾起自己紧张的小情绪,实践队员们开始慢慢摸索出一条“小老师的成长之路”。课前仔细备课,设计适量的练习与有趣的小互动;课上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课后认真反思,明白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不易;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三心合一才是他们要追求的境界。
队员潘海是小朋友眼里最棒的数学老师,黑板上几个简单的公式便为台下的学生们整理出条理清晰的思路。“我仅与他们相处短短的一段时间,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倾囊而授。我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能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一番总结,是他在课后一直反复思索自己的教学模式的成果。
“孩子王”郑旭阳虽是理科生,上的语文课却富有文学色彩,古今典故信手拈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带领学生们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讲台上游刃有余的背后,是夜幕里单独在教室里整理教案的身影。
英语老师朱陆萍一改众人对工学“女汉子”的看法,耐心地为学生们解答一个个英语学习上的难题。英语课是她展现自己综合素质的平台,时常能听到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在齐唱英文儿歌。厚厚一本备课笔记的主人是科学老师周斌,黑色水笔字迹端正书写着资料整理和课堂活动设计,教室里的三尺讲台是他从腼腆男生到妙语连珠的变身台。
此外,为了让留守儿童能享受一个有意义的暑期,实践队中的“春泥组”组织了深入乡村的教学活动。移动课堂,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份温暖,更是一份希望的力量。
“两菜一汤”艰苦朴素
山村的菜市场,其实就是小店门口的一块板,蔬菜种类屈指可数。由于经费限制,每天的菜钱只有30元。
30元,两顿饭,喂饱33名成员;柴火、灶台,大铁锅,制出可口饭菜。考验这群90后大学生的精打细算与动手能力。
每天轮班的炊事组分工合作,烧火的同学在炎热夏日里接受火烤、炒菜的同学用心烹制每一道菜品,打下手的负责切菜洗菜准备锅碗瓢盆。桌上虽是不变的两小碗素菜和一大盆清汤,但队员们却是越吃越香。
饭桌常客包心菜,在队员们日益增长的厨艺中有了不同口感,有队员戏说:“这15天,可以编出一本包心菜做法大全。”
“在家里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还有天然气用,第一次烧火做饭才知道不容易。”郑旭阳的手上也打起了泡,但他一直笑着说着几天来的经历,“我们没掌握好火候,产生了许多焦黑的锅巴。可队长们二话不说,就把锅巴盛给了自己。”其他队员见到此景,纷纷将自己碗中的白米饭添给队长,抢过锅巴,还连称:“没想到,锅巴这么香,家中的电饭煲可做不出来呢。”
徐洁莹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