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近期实施的全面督查,将有效评估中央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从而为破除“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从6月底至7月初,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部分省份、国务院部门和单位,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新华网7月6日)
古语有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道虽迩,不行不至”……没有执行力的政策措施,就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再好的政策措施,再严的法律,再细的纪律,不去贯彻落实,必然会走样变形。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不少的单位部门对于政策措施存在重制定轻落实的现象,导致政策措施在执行落实过程不力或变样,也有的是因为政策措施在拟制过程缺乏认真深入的调研、研究,导致政策措施缺乏执行的针对性,或政策措施执行的程序太过繁琐致使执行、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政策措施因未落实不了而失去其效力和生命。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政策最重要的是落实”,“百炼才能成金,只有切实落到实处,才能让这个政策真正变成‘金十条’。”一语中的的指出了执行、落实对政策措施的重要性。因此,政策措施只有实现“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才能把战略、目标转化为最优效益、最大成果。那么,如何确保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笔者认为,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是关键。只有真正实现“督查有方”,才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才能真正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政风,提高政府公信力,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政策红利。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简政放权到“金融十条”,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到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等,既是为激发市场活力,也是希望通过改革出效益。然而,现实却是许多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践表明,离开了强有力的督查,决策措施就有可能停留在纸上、会上、口头上。国务院此次派出督查组开展全面督查,就是为进一步改善政令执行情况。
因此,要真正解决政令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督查,全程跟踪督办,以目标为导向认真做好整改工作,以“督查有方”倒逼“落实到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那么,如何真正实现“督查有方”?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明白该查什么,关键点是什么,也就是弄清楚目标与方法。一是明确督促检查重点。要做好“督”、“导”、“改”三结合。“督”就是要搞好监督检查,看组织保障、资金落实、长效建设和问题整改等方面情况。“导”就是要做好思想、组织机构、内容三方面的督促指导。“改”就是要对存在问题进行督促整改,既要及时梳理问题,又要落实整改要求,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二是创新督查方式方法。采取重点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进行督查,全面了解情况。广泛邀请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检查,提升针对性和影响力。三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对一些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和部门进行曝光,跟踪报道,增强工作效果。(顾一娴/文)